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我所遊覽過的北歐國家 - 追蹤北極光 - Svalbard (斯瓦爾巴群島) (六)

現在簡單介紹一下Svalbard的一點地理和歷史資料。在二十世紀初之前,Svalbard並不屬挪威的領土。當時在Svalbard土地上進行煤礦開發的國家除挪威外,有美國、俄羅斯、英國。至1920年多國簽署Svalbard Treaty承認Svalbard屬於挪威的領土,但同時劃定Svalbard為非武裝區,還有,所有簽署國的國民都有居住權,簽約國更有權在這領土上進行資源開發活動。當時的中華民國也是簽約國之一。現在只要你是符合兩個條件,便可以移居斯瓦爾巴島。第一,你是簽約國的國民,第二,你必須在這裡找到工作可支持你的生活開支。據調查,Svalbard的常住人口有兩千多人,每年接待的遊客達三萬人。當然挪威人佔多數,其次是俄國人,但想不到是除了歐洲人以外,泰國人是歐洲人以外的多數民族。

酒店的清潔團隊就全部都是泰國人。原因是話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名泰國女子嫁到Svalbard,從始她便引領了她的兄弟姊妹,同鄉等紛紛移居Svalbard。現在Svalbard更有第二代土生土長的泰國移民後代。具導遊說,Svalbard有一名香港移民Pauline,已移居這裡七年。

由於Svalbard的獨特背景,Svalbard並不屬於神根公約的生效範圍,所以無論是離開或進入Tromso機場都需要辦理邊境控制手續。

斯瓦爾巴島是科學家的集中地。因為島的位置和設施,是研究北極的補給站。當然自己身處的是arctic territory,要去北極點還是有點難度,金錢也是另一個令人卻步的原因。Svalbard有chartered flight到北極點,但chartered flight一般是給科學家坐的。遊客的另一選擇是坐郵輪。http://www.northpolevoyages.com/ 網站可以訂位,登入網站發現竟然有中文簡體字版本,只能嘆強國人真的很強。

據導遊說,早在八十年代,當手機還未普及、大多數人還不知因特網為何物時,這裡已經有internet。我相信這是事實,一下機打開手機,漫遊數據立即啟動,雖然是3G數據卡,但傳送速度一點也不慢,與在香港無異。不要以為到了北極,數據會有接收問題。到了酒店,用酒店網絡看韓劇,比我家裡用icable上網速度更快、更流暢。



學校



這間是最極北的教堂。








教堂內有自助coffee shop。


圖中央部分是北極點,北極點沒有土地,只有冰層。圍繞著北極點的土地屬五個國家所有: 挪威、丹麥(格陵蘭)、美國、加拿大、俄羅斯。



Svalbard在下圖的右下方。挪威人主要聚居於Longyearbyen,俄羅斯人聚居於Barentsburg,主要從事採煤活動。根據Svalbard Treaty,所有簽約國都有開發資源的權利,俄羅斯就是在利用這個權利。挪威在Longyearbyen一直都有進行採煤的經濟活動。







博物館在Google Map的標示錯了,害得我白跑冤枉路。











SpitsbergenTravel代理多種旅遊活動,辦公室在Radisson Blu附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