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

我所遊覽過的中東國家的歷史和圖片 III - 黎巴嫩

 黎巴嫩的歷史



黎巴嫩小史

黎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 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阿拉伯帝國統治。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宣布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雖然黎巴嫩在二次大戰後宣布獨立, 但黎巴嫩人民卻並沒有因此而可長享和平.單是一九七五至一九九零年的內戰已造成15萬人喪生。黎巴嫩教派林立,各自擁政治組織和武裝力量,武力衝突不斷. 

 

黎巴嫩的宗教概況

羅馬帝國後期和拜占庭時期,信奉基督教的各位皇帝都将黎巴嫩劃歸己有。6世紀時,黎巴嫩接納了基督教異端馬龍派。該教派长長期信奉基督教一性論。11世纪左右,黎巴嫩又接纳了起源埃及的伊斯蘭教封闭宗派德鲁兹教派。在十字軍東征時期,黎巴嫩又成了歐洲人的重要据点,受歐洲人(特别是法国人)的影響很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黎巴嫩演變成中東的一个非常獨特的阿拉伯國家:不以伊斯蘭教為國教,阿拉伯语雖然是官方語言,但通用法語和英语語.  在今天的黎巴嫩,居民50%以上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什葉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0%左右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亚亞美尼亞東正教。教派林立成了黎巴嫩长期受外部勢力干預和内戰不已的重要原因。

 

黎巴嫩的政治概況

一九七五年四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內戰。敘利亞自一九七六年十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亦控制過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作報復。一九八九年十月,伊斯蘭、基督教兩派議員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一九九零年,黎內戰結束。

 

 

上圖: 即使內戰已經完結了十多年, 但在貝魯特街頭還隨處可見彈痕纍纍的建築物

戰起因於國內人口的轉變,基督徒與回教徒的宗教衝突,而敘利亞、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干涉,更令形勢進一步緊張與惡化。其中,黎巴嫩的真主黨一直被西方國家看作是一個恐怖組織,是中東局勢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真主黨是一九八二年黎巴嫩人為了抵抗以色列侵佔該國南部,在伊朗和敘利亞的幫助下成立的什葉派伊斯蘭政治和軍事組織。 1990年黎巴嫩內戰結束後,黎各派別根據政府的決定,解除了各自的武裝,但真主黨以抗擊以色列為由,沒有解除武裝組織及上繳武器。 目前是黎巴嫩最大的政黨。二零零零年五月以色列從黎巴嫩南部地區撤軍後,該地區實際上由真主黨控制。真主黨支持消滅以色列, 並與哈馬斯等伊斯蘭軍事組織在這一目的上合作。

 

 

上圖: 在貝魯特通往黎巴嫩南部的公路兩旁都設有由軍人駐守的哨崗


由於以色列沒有從黎巴嫩、敘利亞和以色列交界地區有爭議的薩巴阿農場撤軍,真主黨武裝組織對以境內目標的襲擊一直沒有中斷。在2006年以巴衝突中,哈馬斯於六月襲擊了加沙南部以色列境內的一處以軍哨所,  真主黨立刻宣布支持哈馬斯. 真主黨因綁架以色列二名士兵導致以色列猛烈轟炸黎巴嫩南部,雙方爆發軍事衝突。同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於8月11日無異議通過聯合國安理會1701號決議,試圖使交戰雙方停火。美國總統布殊更進一步地表態支持以色列的攻擊。但另一方面,部份的歐洲國家則是批評以色列的攻勢,害怕他們將會導致戰爭的發生。阿拉伯國中伊朗、敘利亞、也門給予黎巴嫩和真主黨支援。阿拉伯國家聯盟譴責以色列在黎巴嫩的侵略行為。然而,約旦、埃及、沙特阿拉伯均批評真主黨損害了阿拉伯國的利益。今年八月, 黎巴嫩總統表示決不會與以色列進行談判。

具爭議的薩巴阿農場位於黎巴嫩與以色列, 敘利亞三國交界的山區.  在1967年中東戰爭中被以色列佔領.  以色列2000年從黎南部撤軍, 但至今仍佔領著薩巴阿農場。

 

2005年, 在敘利亞正式撤軍後, 由於真主黨與什葉派勢力在黎巴嫩境內佔有大多數,這使得掌權的傾西方政府無法來有效的壓制反美團體與真主黨,於是,2006年7月,以色列藉口其士兵被真主黨所殺並俘虜,而來發動了對真主黨的全面性攻擊,企圖來瓦解此一極端反美與反以色列的團體,但是,真主黨的頑強抵抗,使得以色列的在這場戰爭中挫敗而歸。

其後,黎巴嫩政府則藉機來對其境內的其它反美團體進行清剿,此舉乃激起各其它團體的聯合,並於2006年12月聯合起來對政府進行長期的抗爭活動。而2007年5月20日在黎巴嫩巴勒斯坦納賀爾.巴立德難民營(Nahr al-Bared camp)爆發的政府軍與「法塔伊斯蘭」(Fatah al-Islam)團體間的衝突,更引發了掃盪蓋達關連恐怖組織與團體的行動,這使得黎巴嫩再度陷入到一個更動盪不安的境遇。在經過十八各月的反政府抗爭,終於迫使傾西方政府於2008年五月下台,黎巴嫩的反美勢力乃再度獲得勝利,使得黎巴嫩境內的反恐戰爭遭臨挫敗。

 

在政治體制上,黎巴嫩實行的是典型的教派分權制,政府和議會的席位是按教派分配的。如總統屬於基督教徒,總理為遜尼派,議長為什葉派,各派政治分野很清楚。

 

 

上圖: 圖為二零零五年在貝魯特遭炸彈暗殺的前黎巴嫩總理哈里里 (Rafik Hariri)

在黎巴嫩,教派利益遠超過國家利益,政治家們代表的往往是所屬的教派,而不是國家。因此,如果不能保持一個很好的教派權力平衡,曾經導致十多萬人喪生、長達十五年之久的黎巴嫩內戰就可能重演。自今年六月以來, 由於政見不和, 黎巴嫩多數派支持的信尼派與反對派支持的阿拉維派在的黎波里不斷發生武裝衝突. 

黎巴嫩前總理哈里裡遇害後, 黎局勢一直動蕩不安.  自去年九月以來, 黎總統選舉已經十八次被推遲. 這是因為黎巴嫩由西方支持的執政聯盟和敘利亞支持的反對派政治人士依然對未來政府的權力分享安排持不同意見。

 

 

上圖: 圖為薩阿德.哈里里, 是被暗殺的前總理的兒子.

他領導的反敘利亞黨派包括黎巴嫩反對派和右翼基督徒團體.  他領導的聯盟強烈反對敘利亞對黎巴嫩的影響.

今年五月六日, 黎巴嫩政府決定拆除真主黨的電話同訊網, 並更換與真主黨關係密切的機場警備司令, 指真主黨的做法危害了機場安全和國家主權。真主黨七日利用工會罷工機會封鎖道路,致使首都貝魯特交通癱瘓,並與政府方面人員發生武裝衝突. 

今年五月, 黎巴嫩執政黨和反對派別終於就總統選舉, 分享權利及共同組建政府達成協議.  蘇來曼當選為黎巴嫩新一任總統.  局勢好像有點緩和, 可是八月十三日的黎波里的大爆炸揭示不法份子又企圖借此破壞黎巴嫩的政治和安全局勢, 將黎巴嫩再次拖入混亂和政治動蕩。

 

 

相關連結:



- 黎巴嫩歷史


- 約旦歷史


- 敘利亞歷史




下一站:  約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