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猶太民族是一個多難的民族. 他們的存在和生存不僅為自己帶來災難, 同時也為鄰近國家的人民帶來不幸.
Jerusalem (耶路撒冷城)
1948年, 以色列宣佈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 但這一事一直不獲包括英, 美在內的國際社會所承認. 对於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一直有爭議, 而絕大多數與以色列建交的國家都把使館設在特拉維夫.
以色列的地理環境
以色列位於中東地 區, 西濱地中海, 並與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埃及接壤. 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 加上因歷史、種族、宗教等原因引發矛盾, 故令以色列與鄰近的國家往往因邊界問題引起衝突, 以方甚至不惜以武力解決邊界問題.
以色列的宗教概況
以色列人口中的猶太教徒約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三. 回教徒約佔百分之十五. 其餘為基督教和德魯茲教徒.
基督教與猶太教的關係
猶太教是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猶太教最重要的教義,在於只有一位神。猶太人以學習及祈禱來侍奉上帝,同時遵行摩西五經上所指引的誡命。猶太教並不主張其他民族為了被救贖而必須接受它的宗教信仰和敬拜方式。
最初基督教本身只是猶太教的一個支派. 耶穌所宣傳的思想在很多方面繼承了法利賽教派的主張. 反對猶太教的陳規陋習,宣揚死後復生, 天國的幸福等等. 可是,這些教條與法利賽教派在遵守法律的要求上不同. 耶穌的主張被羅馬的統治者視為煽動的言論. 在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後,他的信徒, 特別是保羅開始宣揚他的教義。早期的基督教是在摩西猶太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上圖: 聖墓教堂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差異
1. 基督教認為, 耶穌就是彌賽亞, 凡是信仰他的人都會得救. 但是由於猶太教徒認為救世主尚未來臨,不承認耶穌是救世主,這是猶太教一直受到基督教所歧視的一個原因.
2. 猶太教認為, 猶太人是上帝的特選子民. 基督教則否定猶太人特選子民的地位.他們強調上帝與摩西訂立的舊約已被上帝與耶穌所立的新約取代. 猶太人已被上帝所拋棄. 新約中多次提到, 猶太人不相信耶穌的預言. 最後猶太猶大出賣了耶穌. 這使猶太人背負了殺死耶穌的罪名.
以色列小史
古希伯來人為遊牧民族. 公元前1900年, 在祖先亞伯拉罕的率領下, 從兩河流域來到迦南. 後來迦南發生了大旱災, 為了逃避災荒, 一部分希伯來人在亞伯拉罕之孫雅各的帶領下遷到埃及居住. 在往後的四個多世紀, 希伯來人飽受埃及法老的剝削和奴役. 公元前13世紀, 在摩西的帶領下, 希伯來人終遷出埃及. 此後, 由其繼承者約書亞帶領返回迦南. 希伯來人佔領了迦南許多土地, 希伯來人與迦南人的衝突不斷發生. 這片迦南地區就是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
到了公元前11世紀, 希伯來人終於建立了自已的國家 -- 以色列猶太王國. 當時﹐雅各的後裔大衛在建立以色列猶太王國後即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973~前933年﹐大衛的兒子所羅門在位﹐大興土木﹐建立了宏偉的所羅門聖殿。用來供奉耶和華神﹐感謝神的恩典﹐從此﹐這裡成了猶太人最神聖的地方。
公元前586年, 猶太王國在巴比倫的攻打下亡國. 公元前538年, 波斯開國皇帝滅亡了新巴比倫, 釋放了被困的猶太人. 在波斯帝國的支持下, 她們返回巴勒斯坦, 建立了一個臣屬於波斯帝國的國家.
公元135年, 猶太人反抗羅馬的行動失敗, 羅馬皇帝宣佈永遠放逐猶太人, 大批猶太人被迫逃離巴勒斯坦向各地遷移. 猶太歷史進入了長達1800年的大流散時期.
哭牆: 據猶太人傳說當所羅門聖殿被燒燬時﹐六位天使曾經坐在聖殿的一面牆上哭泣﹐淚水粘結石縫﹐故而大牆永遠不倒.
1917年 英國佔領了巴西. 當時猶太人的復國主義已經興起, . 1917年11月, 英國贊成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美國取代了英國在中東的地位. 猶太復國主義得到了美國的支持. 1947年11月, 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 建立一個猶太和阿拉伯國的決議. 對此, 阿拉伯人表示強烈反對. 1948年4月, 約30萬阿拉伯人離開家園; 當英國結束委任統治時, 外逃的阿拉伯難民達75萬人. 5月14日, 猶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國, 這樣猶太成了巴勒斯坦的主體民族. 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 埃及, 約旦, 敘利亞, 黎巴嫩等國分三路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中東戰爭終在聯合國的干預下結束. 1956年7月, 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 以色列大軍突然入侵西奈半島. 以軍終在英法軍隊撤出埃及後而告戰敗, 1967年6月, 以色力再次向埃及, 敘利亞, 約旦發動進攻, 挑起第三次中東戰爭. 1973年, 埃及, 敘利亞, 巴勒斯坦游擊隊向以色列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
上圖: 位於約旦安曼的巴勒斯坦難民營. 巴勒斯坦的難民在這難民營內已生活了幾十年. 他們都希望有一天能回國生活.
上圖: 位於黎巴嫩泰爾 (Tyre) 的巴勒斯坦難民營
1948年和1973年的兩場戰爭, 無疑是阿拉伯諸國挑起的, 但1956年和1982年那兩場, 以色列政府難辭其咎. 至於1976年佔事的責認誰屬, 則較難斷定.
在以阿的戰爭過程中, 大量住在以色列佔領區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逃離家園或被逐出家園, 成為鄰近阿拉伯諸國中的難民.
傳統的猶太人心中一直有一個夢想, 就是建立一個從地中海海岸延展至約旦河河谷的“大以色列", 巴勒斯坦只能自治不能獨立. 1981年,當時的沙龍將軍向內閣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大以色列計劃". 這個計劃不僅把從約旦到地中海的大片土地劃入以色列版圖, 而且還想把以色列的影響擴大到東起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至土耳其,南達南非的廣大土地。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 (FATAH) 法塔赫) , 哈馬斯 (HAMAS) 與以色列法塔赫從1965年1月1日起,開始了反對以色列的武力行動。阿拉法特是法塔赫創立者中最著名的人物。到八十年代後期, 法塔赫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立場逐漸趨於溫和, 務實, 主張以色列的存在, 並在"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上和平解決以阿衝突. 1993年法塔赫宣布承認以色列, 並與以色列簽署自治原則宣言, 巴勒斯坦在五年內將獲得西岸和加沙地帶的自治權.
哈馬斯與法塔赫是巴勒斯坦兩大主要政治派別. 哈馬斯成立於1987年, 是一個集宗教, 政治為一體的激進組織. 主張通過武力行動解放全巴勒斯坦土地, 並拒絕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利.
2003年年底, 沙龍宣布推行”脫離計劃”, 即以色列以行動與巴勒斯坦脫離, 沙龍下令在約旦河西岸修建隔離牆, 以進一步加強對西岸的控制. 脫離計劃提出後, 以色列政府開始對加沙地帶進行了大規模的清勦行動. 在脫離計劃全面落實後, 隔離牆佔去了大片巴勒斯坦人的土地, 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 隔離牆更把居民區與醫院, 學校和水電等公共設施隔開, 令當地的居民生活變得更艱苦.
哈馬斯去年六月以武力奪取加沙地帶的控制權. 以色列除了以軍事行動還擊哈馬斯之外, 同時也對加沙進行經濟封鎖. 從2008年1月18日起, 以色列更完全關閉了加沙邊界, 使加沙地區150萬人民立刻陷入缺乏食物, 食水, 燃料, 電力的危機.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的衝突涉及兩個民族之間的許多歷史問題. 巴勒斯坦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兩千多年, 而猶太人自猶太王國滅亡後, 經歷了千多年的流浪生活. 終於在二次大戰結束後, 回到故土, 實現了重新立國的理想. 在建國之後, 他們為了鞏固國力, 爭奪領土, 所以不惜向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動武或以武力還擊以求在這片土地上爭取生存權. 但巴國人民在以色列建國後所經歷的苦難都是值得令人同情的. 在以色列建國後, 數以十萬計的巴勒斯坦難民逃向鄰近國家, 開始流亡. 現今還有許多巴勒斯坦難民住在各國的難民營中, 過著艱苦的生活. 另外, 當哈馬斯在2006的大選中獲勝, 歐美和以國便對巴勒斯坦進行經濟封鎖, 巴國的人民生活便更加艱辛. 聯合國人權組織向世界發出警告, 巴勒斯坦人民已到了死亡的邊緣.
從總體來說, 在歷次中東戰爭中, 以色列基本上都是贏家. 戰爭不但使以色列佔領了阿拉伯國家的大片領土, 包括巴勒斯坦, 西奈半島. 戈蘭高地. 以色列在美國長期的經濟和軍事技術上的支援下, 多次挑起事端. 而深受復國主義思想影響的以色列當權者在以巴問題上的強硬態度是激化中東伊斯蘭極端勢力走向恐怖主義的主因.
美國在二次大戰後在中東的問題上常扮演超級警察的角色, 企圖以超級勢力的姿態主宰中東的秩序, 可是以阿問題, 包括以巴兩國的矛盾, 均有悠久的歷史, 政治, 民族, 宗教等原因. 外國勢力試圖干預只能說是擾亂了中東各國的原有秩序. 事實上, 近幾十年, 巴勒斯坦人民飽受以國的欺凌, 巴勒斯坦人民為了奪回這片約旦河以西的領土的主導權飽嚐痛苦. 人民的對抗, 排外情緒都可以完全理解的. 試問誰又能真正有資格去批判他們這份為了保護自己故土, 爭取生存權而致走向極端的愛國主義情緒?
2008年六月, 以巴雙方達成停火協議, 協議中哈馬斯要停止所有對抗以色列的爆力行為而以色列亦要結束間歇性空襲和解除封鎖加沙,恢復開放邊境口岸和日常供應。在停火期間,雙方的確在初期暫停採取暴力手段,但哈馬斯指以色列仍然對加沙進行局部性封鎖,以色列則指哈馬斯繼續走私武器。在2008年12月19日停火協議期限到了之際,哈馬斯首先向以色列發射火箭炮,以報復以國沒有遵守協議, 而以色列卻正以武力攻勢狂轟加沙地帶進行報復,導致數千人死傷。150萬的加沙居民又再度面臨生存危機。世界各地均有反戰的示威行為以譴責以色列的武力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